19世紀末在中國人以犧牲生態為前提,努力實現工業化的同時,西方則進入了反思期:面對生態衰敗、現代人精神生態的淪落,西方開始學習中國傳統哲學,一個新的設計方法逐漸誕生——生態設計。生態設計的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萌芽,在60年代得-到發展,但真-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Papanek)1971年出版的《為了真實世界的設計——人類生態學和社會變化》,文章披露設計者過多地考慮了美觀和形式方面的內容,而忽視了功能、用途、可維修性一-級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目前國外大多研究都從人本思想出發解決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問題,注重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包裝流程中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R·J·赫思南德茲等在《塑料包裝》中認為:塑料包裝將是未來運用為廣-泛普及的包裝品種。
①在包裝結構方面,澳大利亞設計師愛德華·丹尼森(Denison,E.)和英國設計師理查德·考索雷(Cawthray.R.)共同編寫的《包裝紙型設計》一書中指出包裝設計的環保性和包裝材料的適用性,從紙包裝的結構和材料出發,通過包裝結構展示了包裝功能,激發更優-秀的包裝結構設計。
①隨著包裝設計與環境保護聯系越來越緊密,澳大利亞工業設計師丹尼森(Denison,B.)和中國設計師廣裕仁合著的《綠色包裝設計》等書籍,展示了現代包裝設計的生態設計觀念與人性化設計觀念,其中許多設計作品既是滿足環境要求,又是符合弱勢消費群體使用特點。
②此外在其他各國包裝設計領域,設計師們往往還是主要為了滿足經銷商和生產廠商的要求,著力與降低成本,減少環境污染處理費用,忽視了不同消費者的特殊需要。美國設計師瑪麗安·羅斯奈·克里姆切克(MarianneRosnerKlimchuk)及桑德拉·A·克拉索偉科(SandreA.Krasovec)的著作《包裝設計:品牌塑造——從概念構思到貨架展示》(PackagingDesign:SuccessfulProductBrandingfromConcepttoShelf)主要從產品增值、品牌塑造、設計創新等幾個角度,詮釋現代包裝設計的要求,對于消費者利益保護方面表述較少。諸多研究中都是體現了包裝的生態設計和人性化設計,針對消費群體使用上的包裝容器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保護商品、方便運輸、銷售等包裝的基本功能,而對包裝容器防滑設計,特別是相對來說遇水較易滑脫的,例如常用的飲品、洗浴用品等塑料包裝容器設計研究則是相對較少。